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治理


治理

    治理 產生的原因
(一)國家財政危機:因為國家治理能力衰退,所以產生「新治理」。藉由私部門的參與提供公共服務,政府扮演一個協調者的角色,在極小的公共預算下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
(二)意識型態轉向市場新右派意識型態新右派雷根與柴契爾政府的政治文化 集體轉向個人 意識型態 政府轉向市場 ,政府並非社會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問題的製造者
(三)全球化:全球化鼓勵發展跨國的制度,同時也為公私之間交易形式尋求較少的順從與較多的談判議價空間。
(四)國家的失靈政府失靈): 在國家財政出現危機,以及各種不可治理的危機出現後,選 民轉而支持承諾減稅增加更多個人選擇權力政黨
(五)新公共管理NPM出現 新公共管理使用的正式評估指標多來自私部門組織,而少有來自於官僚理論。

    治理的概念 【從 政府Government 治理Governance
1.      治理的基本意涵即為公共資源分配與管理過程,結構與機制,以解決複雜的公共問題。
傳統政治行政分離概念下,治理就 政府的統治 也就是權威性分配模式。
2.      治理表達權力運作的制度是多元的,不是傳統由下而下的一元體制,治理是一個上下互動管理過程,透過合作、協商、夥伴的關係,確立認同的共同目標,以進行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所以,許多行政學者的專題論述便產生多元的論點。

    治理的四個 特徵
1.      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或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
2.      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 協調
3.      治理的範圍既涉及公共部門,亦包括私人部門 (範圍公+私)
4.      治理有賴行動者持續互動而形成一種機制
    Rhodes 治理 的界定
1.      作為最小規模國家
2.      作為公司治理
3.      作為新公共管理
4.      作為「優良治理」
5.      國際的相互依賴
6.      作為一種社會控制系統
7.      作為自我組織的網路

    優良治理(善治)  特質
1.      有效率的文官獨立的司法法律制度,以確保契約的履行
2.      獨立的審計人員,有回應能力的立法人員
3.      有責任的運用公共資金
4.      各層級政府對於法律和人權的尊重
5.      多元的制度與言論自由

    ※※※ 治理 政府 的不同※※※
(一)主體不同:政府—主體是社會的公部門
          治理—主體是公共機構也可以是私部門 (公+私)
(二)權力運作方式不同:
           政府—權力是由上而下運行,政府運用政府權威制定政策與管理公共事務
         治理—是上下互動的過程,公私部門是夥伴關係,透過協商確定共同目標進行公共事務管理
(三)特質不同:政府—強調政府運作的典章制度
治理—強調參與者相互調適的過程
(四)理論取向不同:
政府—政府不重視公民社會的觀點,以國家為中心思維
治理—治理重視國家公民社會間互相依賴
(五)活動範圍差異:
政府—只有在政府機構
治理—包括了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

    治理的三個層次
(一)向上移轉的全球治理
(二)向下移轉的地方法理
(三)向外移轉的市場治理NPM與社群治理NPS


    新治理模式 Peters提出   口訣 解彈參市 (解痰三次)
(一)解制式政府:意指政府應該擺脫嚴密的法令規章之束縛,擁有自由裁量的權限可以臨機應變,快速而且適切的回應民眾需求,美國REGO政府再造運動就是此
模式的展現。
(二)彈性化政府:追求較大彈性的治理模式與公共組織設計,如人事雇用的彈性、減少全職永業的員工、大量僱用臨時人力以降低成本
(三)參與式政府:將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基層員工,以及公共組織直接服務的顧客或全體公民身上。
(四)市場式政府:認為公部門會產生問題是因為自利的官僚,市場模式強調將變革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上層,希望決策者具有企業家精神,藉以解決治理問題。

    三大結構的比較 (傳統、NPMNPS
(一)傳統行政官僚治理:韋伯的科層體制一直是公部門組織維繫治理的核心概念,官僚體系憑藉著法規程序及層級節制的架構,建立了國家政府機關合法有效管理社會形象。
(二)NPM新治理市場治理:新公共管理主張市場治理模式,透過市場機能與價格競爭主導公共資源的分配。認為個人利益的加總等於社會的整體利益,但忽略了公民互動參與的過程。
(三)NPS社群治理:新公共服務強調 人際間的網路關係 ,涉及組織內外多面向的社會關係,主張層級節制與市場機制種治理模式,都不適用於公共服務,因而強調社會資本的累積,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感,有助公民參與。

    治理 vs 新公共管理NPM
相同之處
1.      限制官僚的控制權力,而帶入具企業精神的管理者
2.      降低公私部份的二分觀點
3.      強調競爭:提升公部門的效率與敏感性
4.      強調產出結果,而非輸入控制
5.      均講求政府領航的概念
相異之處
1.      對公共服務的意涵不同
治理—公共服務是公共利益的延伸與落實
NPM—公部門與私部門提供的服務,其差異在於產品本質的不同
2.      著重產出面向不同
治理—重視過程
NPM—重視結果 (確保顧客滿意)
3.      理論層次不同
治理—屬於政治理論
NPM—屬於組織理論
4.      意識型態的差異
治理—不涉及明顯的意識型態
NPM—有濃厚的「新右派」的意識型態
    治理失靈 的原因
1.      資本主義下的階級衝突始終存在(如勞資雙方之衝突),以往政府或市場的決策機制雖然有
處理這方面的衝突,但新的治理機制也不見得就能有效化解階級間的對立與衝突。
2.      新的治理機制舊政府機制在對達成政策目標的時間觀點上經常有著衝突與不同的看法。
3.      自我治理組織要完成自我治理的事項,容易因為面對太多協商對象,涉及事務太複雜,而產生資訊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

    善治 Good Governance (優良治理,好的治理)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
定義:
1.      分享全球的共識,並落實於政府實際政策執行之中。
2.      國家層次的政府組織,應與民間企業、公民社會積極締結夥伴關係。
3.      鼓勵政府與社會的各階層組織,共同對治理問題提供意見。
4.      在都市層次中,強化夥伴關係將有助於處理生態與社會等公共政策問題。
5.      經由政府部門、民間企業及公民社會彼此間的密切結合,有效提昇民眾能力。

    善治的要素
1.      合法性:權威能被接受的正當性,合法性愈大,善治的程度愈高。
2.      法治性: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沒有建立在法律上的社會秩序就沒有善治。
3.      課責性:公共管理人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課責性愈大,善治的程度愈高。
4.      透明性:政府資訊的公開。透明度愈高,善治的程度愈高。
5.      回應性:公共管理人必須對公民的要求作出迅速的回應。
6.      有效性:管理的效率。管理程序科學化,活動有彈性,降低管理成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 本法適用於行政院及其所屬各級機關。但國防組織、外交駐外機構、 警察機關組織、檢察機關、調查機關及海岸巡防機關組織法 律另有規 定者,從其規定。 •       機構 VS 附屬機構 機構 機關依組織法規將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