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團隊建立


    團隊建立
團隊是將一群具有專技能的個別成員予以組合,(團字中間是一個專字),因此團隊成員通常擁有互補性的技能,能夠認同彼此共同的組織目標、適用共同的績效評定標準以及工作的方法,運用自主管理、彈性靈活與溝通協調的方式,在彼此相互信任基礎下,完成任務。

    高績效團隊的特徵 布蘭查 PERFORM
P-Purpose and Value 培養對組織目標與價值的共識
E-Empowerment 員工授能
R-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良好的工作關係與溝通
F-Flexibility 彈性
O-Optimal Productivity 追求最適當的生產力
R-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肯定與獎賞
M-Moral 高度的士氣

    團隊的特點
1.      團隊應該要有一共同目標為團隊成員導航,能以最理想的狀態面對和解決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與困擾。
2.      團隊中的每位成員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作用,能將個人目標與團隊共同目標結合為一。
3.      一個團隊的經營者與領導者必須要有完善的領導計畫。
4.      團隊成員除具備卓越的專業知識外,還具備團隊彼此信任與團結合作能力。

    團隊建立途徑
1.      人際途徑:強調團隊成員與其他成員間的互動,並追求團隊成員間高標準的社會與個人知覺。在此途徑下,將鼓個人把其他團隊成員視為「一體」,而非只是將其看待成一群工作的結合。
2.      角色界定途徑:此途徑焦點在團隊之中的角色與規範。目的在確定對每個角色的期待,團體的規範以及不同團體成員所應分擔的責任。
3.      價值途徑:此途徑強調團隊應有其明確價值觀的重要性,而這些價值必須為所有團員共享,並藉此引領個人以一致、協調的方式來採取行動。
4.      工作導向途徑:主要強調團隊工作與每個團隊成員可以完成被交付任務的特有方式。此途徑不再特別重視個人應如何扮演其角色,而是強調成員如運用其特有技能來奉獻給組織。
5.      社會認同途徑:主要透過建立明確的團隊界限來培養堅實的團隊認同感,透過有效率的溝通來提昇凝聚力,及透過成就與專業來鼓勵成員以團隊為榮。

    社會性偷懶
係指組織成員在團體中工作要比其單獨做此一工作時,付出更少的努力的一種現象。亦即成員個人會受到團體中其他人的影響而減低其對工作付出的程度。
這種現象對團體績造成相檔程度的影響,學界認為此種現象對組織而言具有「負面效果」,並且認為此種現象普遍存在於組織中。

形成的原因:
1.      從社會衝擊論:認為集體的情況下,要求個人盡力的壓力與影響,由大家分擔了,因此比在個況下努力更少。
2.      根據「期望價值論」:集體成所得報的決定因素較多,個人因而降低追求結果的期望,並減少努力與付出。
3.      公平理論:社會性偷懶是因為個人預期其他人會偷懶,以自己少付出以求公平。

組織學習


組織學習
    組識學習 意涵
1953年賽蒙提,他認為組織為了因應科技、政治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所從事的結構之重組,就稱為組織學習。
組織學習是以「改變成員心智模式」為前提,以知識管理為策略,配合個人學習、團隊學習以及組織學習等三個學習層次,來達成組織效能與目標的最高宗旨。

    組識學習 特性
(一)組織學習以人力資源發展為基礎,來達成組織目標與效能
人力資源發展是指組織在一定時間內,透過有系統的學習活動,強化個人學習能力,以有效促進個人工作表現、成長與發展。所有學習的目的都是在維持組效益與運作,否則就不是「組織學習」

(二)組織學習不等於組織成員的個別學習總和
組織學習是指組織環境中的學習,包括「知識、技能與經驗的獲得」。
依此組織學習分為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與組織學習三個層次,皆可透過有系統的安排或採取自我向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進行學習。
個人學習雖然是組織學習的基石,但即使全部的組織成員都在學習,也未必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

(三)組織學習應用知識管理的運作,將個人學習的成果極大化
組織應匯聚全體成員的知能,形成更多元的資源網路。

(四)組織學習進行之前提,在於改變成員的心智模式
學習不僅在吸收知識,最重要的是心智模式的深處轉化。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主導組織成員日常生活與工作模式,因此容易造成思想的固執與僵化。心智模式可隨著學習而改變,學習經驗增多,既有的模式也會改變。

    單圈學習
針對組織行動策略和策略目標之間因果關係假定,所採取的矯正過程稱「單回饋圈學習」。此外,亦指組織缺乏反省、無法改變價值系統,且未能偵測、矯正錯誤時,其因應方法只是改變其行動,而未能從價值改變來影響結果。
※由於欠缺對所運作的規範加以質疑,而且學者們稱為重視守成的單圈學習


    雙圈學習
單圈學習外進一步探究關於組織規範、目標認知的錯誤並予以矯正的過程稱「雙回饋圈學習」。亦即學習不應足於偏差的矯正,而應顧及對現行運作規則方質疑,如此學習才能深化,才有助於對趨勢潮流的思考。

    單圈回饋學習是指檢查及改正錯誤的能力,與現行的運作規範及能力有關
而雙圈回饋學習與是組織對情況採「再加以檢視」的方法,質疑組織目前運作規範的重要性,以及否要對於組織的情況加以重新審視。

      案例說明
假設某組織因為資訊化不足而績效不彰時,許多人立即的反應就是試圖採購電腦與資訊化設備,如辦公室自動化OA的推動,這種表面層次的改革稱為「單圈學習」,但此種改變往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要徹底解決此問題,組織就必須進行「雙圈學習」,也就是藉由電子化政府的建立,徹底改變組織基本價直信念(顧客導向)以及行政運作流程(流程再造,線上服務),如此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學習型組織※※
彼得聖吉 1990年《第五項修練:學習組織的藝術實務》首倡學習型組織概念。
學習型組織是一種不斷在學習與轉化的組織,而學習是一種策略性的且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過程,從成員個人、工作團隊一直到組全體,學習的結果將引起知識、信念與行為的改變,強化組織和成長的能力。

    學習型組的修鍊技術
(一) 系統思維:塑造學習組織五項俢鍊中的精髓。系統思維是幫助我們在思考問題遇到障礙時的解決方式,培養我們利用「以簡御繁」的方法來處理複雜的事物。系統思維的特點就是體認事物互為因果的循環關係並培養整體性思考的習慣。
(二) 自我超越:組織是個自我實現的場所,學習型組織就是以自持自勵、超越自我、認真負責的成員為基石,逐漸展開。重視個人願景的建立,保持創造性張力並運用意識來處理複雜的問題。
(三) 改善心智模式:主要是用來矯正傳統層級節制的管理方式,以及對組織內人際互動關係的導正。心智模式的改善可說是心靈改革或思考型態的解放。
(四) 建立共享遠景:遠景是整個組織學習的動力,其要點為鼓勵個人願景並塑造整體圖像,此外還需要學習聆聽才能有共通的想法與承諾。
(五) 團隊學習:團隊學習的關鍵在於成員之間進行的「對話」與「討論」,需要具備下多方向
1.      必須學習如何萃取出高於個人智力的團隊智力
2.      需要既有創新性又協調一致的行
3.      必須精於運動對話與討論




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意涵
是將組織內人力資源作取適當的確保、開發、維持與活用,為此所規劃、執行與統制的過程稱之,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事配合,事得其人,人盡其才」。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人員已被視 智慧資本
                                                               
    人力資源管理 vs 人事管理 比較

人力資源管理:著眼較廣,具策略性,考量組織氣候、組織文化,同時也作較長程的考量。

人事管理:活動著眼日常進行中的各種工作,諸如工作分析、用人、訓練與發展、考核、報酬、維護及工會關係。

1.      環境層面
人資:重視全球與外部環境(如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全球流感疫情)
人事:重視國內與內部環境
2.      組織層面
人資:重視策略性的議題,強調競爭力、獲利力、競爭優勢與工作人力的彈性化
人事:以吸引、留住或激勵員工為主
3.      管理層面
人資:主張與員工、顧客、供應者保持密切的夥伴關係
人事:主張以組織內的功能性活動為主,著重於內部員工的領導與控制
4.      員工層面
人資:強調與員工維持和諧的平等關係
人事:強調衝突面以及衝突的處理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SHRM
將組織的策略與人力資源的管理相結合,使得人力資源的管理為組織的生存、發展而服務
指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目標間的有效聯結,各項人事作為的最終目的均在支持總體目標的有效達成、造組織績效與價值。
特徵:1.充分認識外在環境的衝擊影響。
1.      充分認識勞力市場的競爭與動態的衝擊影響。
2.      有長遠的視野3-5
3.      著重選擇與決策的問題
4.      考量所有人事,而非僅僅計時性或作業性的員工
5.      整體組織策略與功能策略的整合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的發展趨勢
1.      勞務外包盛行:減少人事成本
2.      人力加速重組,將使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管理緊密結合
3.      人力資源部門由執行功能轉變為創新與協助其他部門的關鍵功能

電子化政府


電子化政府

    公共管理資訊系統PMIS發展史
1.      電子資料處理EDP
2.      決策支援系統DSS
3.      專家系統ES | 人工智慧AI
4.      策略資訊系統 SMIS
5.      1990資訊和通訊技術 ICTs (電子化政府)

    電子化政府 意涵 又稱(網路政府、線上政府)
是指政府機關運用資訊與通信科技形成網網相連,並透過不同資訊服務設施(電話.網際網路.公用電腦等),對機關、企業及民眾在方便時間與地點下,提供自動化服務的總體概念。

指以資訊溝技術或相關科技作為這一波政府體制改革內容,並企圖形成最終制度的變革,包括網際網路的應用,所有電子化與自動化設備的聯絡,以破除組織疆界的問題。
1.       電子化政府指涉 虛擬國家 的理念
2.       電子化政府即 政府的資訊化計畫
3.       電子化政府即政府的 官方網站
4.       電子化政府即政府的 單一入口網站
    電子化政府的 演進 資訊與通信技術ICTs的發展
1.      自動化 階段
2.      資訊化 階段
3.      轉型 階段
《根據互的程度區分》
1.      資訊 2.互動    3.處理    4.交易
    電子化政府最後的階段是「交易」

    電子化政府的 功能
電子化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改革工具, 為「應用資訊科技,特別是網路科技,以成更佳的政府」
(一)增進效率用較低的成本擴大政府內部與外部資訊分享的過程
(二)促進服務以顧客導向為中心,電子化政府提供了一個整合式的虛擬組織,可發展網路服務,形成無間隙的公共服務。
(三)有助於達成政策成果提供利害關係人更多的資訊和溝通管道,有助於政策的發展。就經濟而言可以減少貪污,促進政府透明開放,提高民眾信任度。
(四)可以對改革有重大貢獻因本身具有透明化、資訊分享的功能,所以有助改革的落實與制度化。
(五)協助政府建立公民的信任電子化政府可以促使公民於參與政治與政策,有助於塑造公開和課責的政府形象。

    電子化政府的困境
(一)    數位落差擴大的問題: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是指個人、家戶、企業在不同社經背景或居住地理區位上,接近使用資訊科技及運用際網路參與各項活動的機會差距。
而政府應避免數位落差的負面影響。
(二) 個人資料保護的問題:若在設計資訊服務系統時,未能充分考量人民的技術能力,以及人民對制度與系統的信任問題,就會導致意第三者的侵害。
(三) 官僚權力集中的問題:學者憂心資訊科技一旦為有權者所控制,則資訊發達可能產生令人悲觀的後果。
(四) 政府資訊公開完整性及兼具質與量的問題:目前政府機關之資訊,除了在「量」方面有所增加外,資訊的品質及完整性較少考慮。

    電子治理(E-governance 意涵
電子治理是政府部門運用ICTs以達成:
1.      改善資訊和服務傳遞
2.      鼓公民參與決策制過程
3.      使政府更具課責性、透明度有效率三項目的

    電子民主出現的背景
(一) 改革代議民主的缺點: 代議主政治雖然強調代表性、參與性與對談性,但目前的實運作呈現許多缺點,如限制性的眾參與,政客扭曲公共利益,以及資訊的欠缺與壟斷。
(二) 加強資訊革命下的民眾參與:資訊革命的特徵是民可以透過資訊技與電子通訊設備進入政府資訊系統,以參與政府的政策過程,電子民主正反映這種時勢需要。
(三) 提高政府服務民眾的品質與效率:新公共管理成為政府再造運動的理論背景,民眾對於政府機關要求提高行政效率與服務品質,電子民主正好足以達成此目標,又滿足民眾需求。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 蒸汽機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 電力的發明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 知識經濟


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

    預算意義
政府財政收支計畫,即是政府以金錢數字所表現出來的行政計畫。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預算,都必須經過民意代表的同意,方可成為法定預算。預算的成立,不僅要具備法律的形式,經過立法程序,預算的內容不僅有強制性,同時又有固定性,完全具備法律的效果。

※預算過程是一種決策過程,它的最終目的在於資源配置
※預算就是透過政治過程來配置有限的財務資源

    預算的功能 (配分成穩)
1.      配置功能:確保合適的基金能流向所需經濟部門
2.      分配功能:確保預算能在不同地區維持平衡
3.      成長功能:透過政府支出力量以促進經濟成長
4.      穩定功能:使用政府支出以穩定總體經濟

    財政收入
指各種租收入,即政府依法向人民強制課徵的收入。它是各國政府財政收入來源中最重要的,分成三大類:
1.      所得稅:對所得所課徵之稅。EX.個人綜合所得稅
2.      消費稅:對貨物、銷售行為或消費支出所課徵之稅,EX.貨物稅、營業稅、關稅、印花稅
3.      財產稅:對財產之持有本身及移轉所課之稅,EX.地價、土地增值稅、遺產稅、贈與稅

 :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關稅、營業稅、酒稅
地方稅:印花稅、使用牌照稅、土地稅、房屋稅、契稅、娛樂稅 (土地.房屋.車子..娛樂)

    公共預算制度          經常預算:稅收支應   資本預算:舉債支應
(一)傳統單式預算制度
(二)複式預算制度
(三)績效預算
(四)設計計畫預算制度PPBS
(五)零基預算制度ZBBS
(六)※※任務與結果導向制度【新績效預算】【企業化預算制度】※※

(一)傳統單式預算制度 目的:收支平衡
意涵:將國家一切財政收支編入單一預算中,不區分經常費或資本性支出
優點:編制簡單,易於控制,經費控制達到表面均衡
資源分配不同:以 現在 為基礎
計畫期程:一年
預算流向由下而上
作業技術:以 控制 為中心
計畫對象:以費用為基礎
缺點:僅注重逐年費用減的比率,不計較成效之高低,導致消化預算之惡習形成,浪費公帑

(二)複式預算制度 目的:促進經濟發展
意涵 將預算分為「經常預算」與「資本預算」,以達經濟政策任務目標的預算制度
優點 財政不再受年度預算平衡觀念拘束,走向長期預算平衡
資源分配不同:資本支出,具多年期效益
計畫期程 多年度
預算流向而下
作業技術 赤字預算(舉債)增加建設投資作為挽救經濟的工具
計畫對象費用為基礎.以一個機關為對象
缺點:以舉債方式投資,債留子孫,政府算赤字膨脹,財政惡化

(三)績效預算 目的:績效衡量與效率
意涵  以政府之「工作計畫」為基礎而編製的預算。1949年故佛委員會對國會報告時首先使用。是基於政府職能、業務與計畫所編之預算
資源分配不同工作計畫為基礎
計畫期程一年
預算流向由下而上
作業技術 管理 為中心
計畫對象工作計畫為基礎.以一個機關為對象
缺點
 1. 政府行政活動,有時涉及無形成本與抽象成本,工作難以量化,績效衡量困難
2.強調依成本表現效率,對國家資源整理規劃比較忽略

(四)設計計畫預算PPBS  目的:目標達成與效能
意涵將整個政府工作之業務作整體分析與計畫,再依計畫制定預算 (不是以機關為單位)
資源分配不同長程計畫為基礎
計畫期程多年 (一般5年)
預算流向而下
作業技術 設計規畫 為中心
計畫對象以國家整體為對象 (跨機關.跨部門)
缺點
 1. 不同單位各有本位主義,難以達成PPBS成效
2. 太重經濟分析,一般基層公務員難以接受

(五)零基預算ZBBS  目的:革除消化浮編預算惡習
意涵  預算的規畫以零為基礎,無論新舊支出均以成本效益分析作為工具。預算的編製是依據目的、方法與資源作重新評估,不需參考以往的內容。
卡特總統任內使用,雷根總統取消該制度實施
資源分配不同支出效益 為基礎,重新評估價值
計畫期程一年
預算流向由下而上
作業技術 支出效益 為中心,一切從零開始
計畫對象以國家長期發展計畫為對象 (考量年度預算編制優先順序)
缺點
 1. 排列各決策案的優先順序不容易,且預算編制過程繁雜
2. 需各階層參與,增加人成本

(六)※任務與結果導向制度【新績效預算】【企業化預算制度】※
起源:1993年美國國家績效評鑑委員會NPR所採的預算制度,源自於《新政府運動》一書提倡之企業化預算制度,指進行預算時,以結果而非投入為目標。而為了達成結果,必須給予各部會人員努力的誘因,再授權部會管理者充分的決策彈性,最後依「權責賞罰分明」原則,完成課予責任的要求。
特徵:1.彈性
2.結果導向
            3.績效掛帥(強化成果課責)
原則:
1.      強化成果的課責精神,政治領導者除應界定政治的優先順序外,還應針對管理者所擬實現的成就和如何加以衡量達成合意。
2.      決策一旦作成,便須授能管理者透過必要的資源,是其在沒有額外限制下來達成預期的結果。
3.      合理化和改善預算發展過程,讓管理者有更多時間去管理政策。並在政策的優先順序下,有效使用資源。

    企業化預算制度的 特質
1.      協助資源的合理配置對於國會議員與民選首長而言,績效測量對於決定算優先順序是非有幫助的管理 工具。當他們思考國防外交與社會福利之間方預算應如何配置時,透過明確的績指標將較容易決定其優先順序,並得到選民支持。
2.      推動機關內部資源有效管理對機關首長而言,如何有效管理內部的資源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透過績效指標的建立與評比,都可以順利的掌控內部的運作狀況。
3.      做為財務報告的依據:績效基礎的預算可以做為向民選首長與決策者進行財務報告的基礎

    企業化預算制度的作法: 概算上限.節流分享.支出移轉規定
    要評估政府的財務狀況時,最適合採用「服務水準償付能力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 本法適用於行政院及其所屬各級機關。但國防組織、外交駐外機構、 警察機關組織、檢察機關、調查機關及海岸巡防機關組織法 律另有規 定者,從其規定。 •       機構 VS 附屬機構 機構 機關依組織法規將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