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民主國家在總統選舉上選擇絕對多數決制的計有:
單一選區
| 
單一選區 | |||
| 
相對多數決 | 
兩輪投票制 | 
選擇投票制 | |
| 
特色 | 
1.      
  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個候選人。(贏者全拿) 
2.      
  得票最高者當選,不一定要過半。 
3.      
  最領先者當選制(FPTP)。 
4.      
  英平民院650席、美眾議院435席。 | 
1.      
  單一選區絕對多數制。 
2.      
  一個選區選出一個候選人,必須獲得絕對多數選票或過半,否則須進行第二輪投票。 
3.      
  法總統選舉,第一輪獲得12.5%選票,才可參加第二輪;在第二輪最高票者當選。 
4.      
  易形成兩大聯盟對抗的多黨制 | 
1.      
  偏好累計投票制。 
2.      
  可選2位以上候選人。 
3.      
  獲得第一偏好票半數以上當選。 
4.      
  若無,先剔除得票最低的候選人,並將其第二偏好選票分配給其他候選人,如此反覆為之,直到出現過半。 
5.      
  澳洲下議院選舉。 | 
| 
優點 | 
1.      
  落實兩黨政治(Duverger’s
  Law)。 
2.      
  代議士不易極化對立:政治立場溫和,中間選民認同,不會各走偏鋒。 
3.      
  政局穩定:不會有聯合內閣。 
4.      
  代議與選民有明顯聯繫:確保當選者履行職責。 | 
1.      
  擴大選民選擇性。 
2.      
  促成政黨間協商結盟,組成強而穩定的政府。 
3.      
  鼓勵訴求越廣越好 | 
1.      
  選票浪費情形減少。 
2.      
  因沒有第二輪,候選人不會暗盤交易。 | 
| 
缺點 | 
1.      
  第三黨代表性低:產生策略性投票(棄保效應),失去比例性 
2.      
  壓縮小黨生存空間。 
3.      
  雙頭政治的傾向只能提供有限度的選擇性 
4.      
  立法機關通常從屬行政機關,導致不具負責性的政府 
5.      
  選區劃分問題:美麻州州長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 | 
1.      
  易有政治交易,產生與落敗候選人訂定協議結果,放棄本來的原則。 
2.      
  投票過程冗長,傷害參選的興趣 | 
1.      
  出線之候選人通常第一輪得票數均不高:候選人無特色,只是選民不討厭者。 
2.      
  選票結果計算複雜。 
3.      
  不利小黨:首輪淘汰多為小黨候選人,因單一選區。 | 
比例代表制
| 
比例代表制 | ||
| 
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 | 
單記可讓渡投票制STV | |
| 
意涵 | 
選民投黨不投人,針對政黨所提名之名單做認可投票,名單候選人排序完全由政黨主導,選民無改變空間,最後依各政黨的得票率來分配該黨於國會中的席次。 
國家:荷、比、西、葡、瑞士、奧、丹、瑞典、芬蘭 | 
選民在投票時可以依照自己的偏好,在選票中標明其投票人之順序,可以跨黨圈選,候選人所得第一選擇票超過當選商數即當選。 
當選人多於當選商數的選票,依據選票上的第二偏好重新分配給其他候選人,以此類推直到選出該席位為止 
國家:愛爾蘭下議院 | 
| 
優點 | 
1.      
  選制具比例代表性。 
2.      
  小黨易生存,成為多黨制,反映多元民意。 
3.      
  落實政黨政治,為最公平選舉制度。 
4.      
  婦女及弱勢團體能有參政機會。 | 
1.      
  政黨提名候選人可兼顧其品質,人民可用選票讓品質較佳者優先當選。 
2.      
  小黨易生存,產生高度比例性。 
3.      
  比例代表性不完全以政黨為對象,能涵括各類社會團體。,打破政黨藩籬 | 
| 
缺點 | 
1.      
  代議士與選區失去關聯性,完全由政黨主導。 
2.      
  易組成聯合內閣導致不穩定的政府 
3.      
  政黨大權在握,黨員只能順從 
4.      
  無黨籍的參選空間被嚴重忽視 | 
1.      
  小黨林立,政治不穩定。 
2.      
  黨紀不易伸張,易出現政治明星。 
3.      
  選票計算繁複,選民難以理解,易生選舉爭端。 | 
混和制
| 
混合制(融合比例代表制、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的優點) | ||
| 
聯立制(德國、紐西蘭) MMP | 
並立制(日本、我國) MMM | |
| 
意涵 | 
1.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
  + 比例代表制。 
2.      
  第一票選人,第二票選黨。 
3.      
  由第二票決定國會總席次,政黨之應得席次減去單一選區候選人所獲席次,極為比例代表制所附帶席次。 | 
1.      
  第一票選以相對多數決投給單一選區候選人。 
2.      
  第二票以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投給政黨。 
3.      
  兩票分開計算互不影響。 | 
| 
優點 | 
1.      
  兼顧區域代表性及政黨比例代表性。 
2.      
  允許分裂投票,可同時表達偏好。 
3.      
  利小黨生存,且有席次分配門檻,不會造成小黨林立,可形成穩定政府。 
4.      
  防賄選佳。 
5.      
  有助政黨政治。 | 
1.      
  席次分配簡易,易於計算。 
2.      
  選民可同時表達對政黨及候選人的偏好。 
3.      
  防賄選效果佳。 
4.      
  單一選區與政黨名單候選人平行競爭,無排擠效應。 
5.      
  無超額問題。 | 
| 
缺點 | 
1.      
  易出現超額當選,總席次增加情形。 
2.      
  計票複雜。 
3.      
  分裂投票。 
4.      
  政黨內部易形成緊張關係。 | 
1.      
  利大黨、不利小黨。 
2.      
  分裂投票。 
3.      
  分段投票,政黨得席率與得票率易有落差。 | 
複數選區
| 
(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
  SNTV | |
| 
意涵 | 
每個選區選2個以上候選人。單記為一票只能投一人,是依投票數依序當選。不可讓渡為即使得票數超過門檻,也不可轉讓其他候選人。採SNTV的國家不多。例如,我國地方各級民意代表(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1994過去的日本、1988年過去的韓國。 | 
| 
優點 | 
1.      
  小黨易生存。保障少數精神,易形成多黨制。因每個選區可選出多位候選人。 
2.      
  候選人可表現個人特色及魅力。擴大選民選擇性。 
3.      
  對選民而言,同一選區能有多位代議士為其服務。 | 
| 
缺點 | 
1.      
  候選人易走偏鋒。只要得到一選部分選票即可當選。 
2.      
  黑金政治。候選人掌握少數民意即可當選。 
3.      
  易造成同黨候選人同室操戈。 
4.      
  候選人當選與罷免的難易程度不成比例。 
5.      
  派系易操控選舉。造成政黨派系衝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