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新公共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之意義:

所謂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相對於傳統以機械觀點為中心的公共組織管理策略(如泰勒的科學管理)。在基本的觀念方面,新公共管理是屬於新右派的思想,也就是強調政府應該以減少其對社會及市場的干預,讓市場機制得以充分發揮,而且認為政府必須重視產出的效能性,以滿足顧客的心態來滿足民眾的需求,至達成此一目標的首要途徑就是為政府注入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二、新公共管理對行政運作的啟示:

公共行政面對此一運動的衝擊,在理論上會將傳統的官僚典範轉移為後官僚典範(the postbureaucratic paradigm),而在組織結構、運作方式、和基本價值上有了重大的改變。換言之,從過去官僚制度的運作特徵是依Weber建構的理性-合法的官僚型態來進行,強調控制成本、嚴守法規與標準程序、監督成員、重視層級節制與命令統一實踐公共利益等;走向後官僚典範則本著企業家的精神進行官僚的變革與再造,倡導顧客取向的組織、考量施政品質和價值、授能員工、實踐公民的價值偏好、確立行政責任等。

三、新公共管理的缺失:

(一)管理主義的意識型態:

新公共管理的出現得利於新右派的意識型態,柴契爾與雷根總統是非常明顯的新右派實踐者,但是既有新右派,必然有新左派,陷入意識型態之爭的管理主義,必然容易成為一時的流行,不久之後將隨著意識型態的沒落而消失。

(二)管理主義的經濟理論基礎問題:

新公共管理奠基於新古典經濟理論,但經濟理論應用於公共管理的政治環境系絡中必然產生滯礙難行之處,並非所有的政府問題都可以透過經濟理性之主義加以解決。批評者指出:經濟理論相當適合於經濟體系與私部門,但作為政治體系的公部門則很難適用經驗分析的方法與模式。

(三)私人管理為基礎的問題:

新公共管理者總是肯定私部門管理優於公部門,故應引進企業管理方法與技術於公部門內,一般管理與公共管理並無本質上的不同。批評者的看法是:私部門強調要設定清楚的目標,設計實踐策略,編列計畫預算與建立計畫執行結構,並且建立績效衡量與成就評估的標準;但是,公部門很難設定清楚而明確的目標,更無法針對目標準行穩定的排比,當然是困難的是公部門的績效很多是多於抽象的,難以測量。

(四)新泰勒主義:

新公共管理者強調對於政府經費的控制,主張以標的與績效系統作為管理責任分權化的依據,對於績效優良者予以獎勵,績效差者則予以處罰;這些都象徵著科學管理學派的復活,是一種新修正的新泰勒主義(neo-Taylorism)。基此,管理主義與泰勒主義都關心如何透過行政途徑控制員工的問題,而通常這種行政途徑都必須以量化術語加以表示。

新公共管理最大的問題在於「概念充血」與「策略氾濫」,改革者提出許多科學管理上的策略與概念都欠缺明確的定義,如績效評估、經濟誘因或品質管理等,故有學者指出:公共管理是一個無法為巨型理論找到宏觀答案的領域,它不過是讓一群不完美的人運用有缺陷的程序去解決一些無解的問題。

(五)政治化所衍生的責任與倫理問題:

由於政治與行政的密切互動關係,容易產生腐化的現象,傳統行政學非常重視以行政與政治的分立矯正行政官員的腐化,但在新公共管理者眼中,這些似乎是自明之理,並未多作著墨。

就倫理方面而言,新公共管理將大量的公共服務民營化,則不肖的公共服務者很可能利用民營化的漏洞,圖利私部門,以至於出現綁標、搶標、賄賂等腐化行為,必須加以防止。因此,如何避免政治化之後所衍生的倫理與責任問題就變得十分重要。

(六)執行與士氣問題:

管理改革是一件浩大的政治工程,必須要加以落實,否則所有的計畫都只是上層領域者的片面構想,毫無績效可言,故貫徹執行有時候遠比改革策略的規劃更為重要。

新公共管理背後的公共選擇途徑與新制度經濟理論等都是對於官僚體系與政府機關的負面抨擊,將之視為阻礙效率、效果與經濟的絆腳石,這些都將嚴重打擊官僚人員的士氣。

(七)消費主義的限制:

批評者指出:私部門中的顧客與公部門的顧客是不盡相同的,因為公部門的顧客還必須進入政治過程,以至於產生政治參與和代表性的公民精神問題,故私部門的消費主義不能引進公部門當中,必須作名詞上的修正;最適當的名稱應該是公共服務取向,如此一來可以同時涵蓋公民與顧客的概念,就不致產生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